职教论坛

Vocational &Technical Education Forum

名家视野

  • 综合高中可行吗?

    徐国庆;

    <正>许多地区正在积极举办综合高中,然而人们似乎并没有思考清楚什么是综合高中,如何举办综合高中。这种教育改革是不合适的。举办任何一种新的教育形式必须经过充分论证,深入听取社会各方面意见,完成局部试点,然后再逐步推广。教育体系改革要采取极为谨慎的态度,因为青少年的教育是不可逆的。目前办的所谓综合高中,多数只是以普通高中名义把学生录取进来,然后再次进行分流。自然,绝大多数学生仍被分流到了职业教育。这就不得不追问,仅仅为了极少数学生的再次教育选择需求,进行如此大范围的教育变革是否有必要?自媒体时代需要注意加强教育决策的科学性,不能被少数人的偏见所左右。

    2025年08期 v.41;No.780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理论经纬

  • 中国职业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历史演进与推进路径

    李艳莉;方静;

    中国职业教育话语体系的建构有助于实现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增强我国职业教育国际话语权。中国职业教育话语体系的建构经历了萌芽期、发轫期、奠基期、深化期四个发展阶段。全面回顾其发展历程,可总结出以下宝贵历史经验:以政治经济环境为基石、以职业性为内核、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养分、以切合中国实际为底色、以借鉴国外经验为助力。今后,为推动我国职业教育话语体系的更好建构,应从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坚守职业教育特有的职业性、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切合中国本土实际以及借鉴国外可用经验几方面着力,以此促进中国职业教育话语阐释力、传播力以及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为我国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基础。

    2025年08期 v.41;No.780 5-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特色学徒制培育乡村工匠的形态演进、逻辑向度与实践路径

    董晓璇;唐锡海;

    中国特色学徒制培育乡村工匠具有历史基础和时代逻辑。乡村工匠培育经历了传统学徒制的师徒培育、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培育、现代学徒制的系统培育的演变过程,在乡村振兴和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中国特色学徒制成为乡村工匠培育模式的升华,并以“政校行企”为主体的多元协同为前提,以“训育评用”为驱动的环节迭代为支撑,以“技艺术道”为导向的要素整合为归宿。基于此,在实践路径中应立足主体异质性,组建协同共生的培育共同体;根植发展可持续性,打造公平性的培育生态场;指向素养多维性,构建优质化的培育体系。

    2025年08期 v.41;No.780 15-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专题研究:教育强国建设

  • 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逻辑向度、内涵要义与建构方略

    石伟平;郝天聪;

    建设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是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标。从逻辑向度来看,该目标是职业教育体系与产教融合两大政策变迁主线交汇融合的产物,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也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性要求。从内涵要义来看,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意味着激发多元主体办学活力,构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新形态;创新职普融通方式方法,拓宽学生多元化成长成才通道;深化教学关键要素改革,提高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强化职业教育社会支持,优化技能人才成长政策环境。面向未来,为真正建成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要在经济社会改革发展全局的“坐标系”中,构建职业教育发展命运共同体;在教育体系高质量发展的“坐标系”中,探索职业教育的类型化发展之路;在全球职业教育发展格局的“坐标系”中,凝练职业教育发展的中国模式;在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历史长河的“坐标系”中,擘画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蓝图;在职业人生命成长全周期的“坐标系”中,拓宽职业教育发展的功能定位。

    2025年08期 v.41;No.780 2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职业教育服务强国建设:传导机制、重要支点与推进路径

    王敬杰;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紧密的教育类型,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紧密相连。从本体论视角来看,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体现为社会主义国家自身发展水平高、综合实力强。职业教育以要素资源集聚、人力资本积累、经济社会发展、国家战略推进和国际交流合作为渠道,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相应力量或要素形成了传导机制。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以发展体系规模之大、培养技能人才之多、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之高、服务国家战略能力之强、深耕“出海”成效之巨,为强国建设提升了文化力、人才力、经济力、政治力和外交力。立足新发展阶段,面对强国建设新任务新要求,我国职业教育应在“遵循特征规律,加快建设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持续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发挥特色资源优势,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稳步推进‘职教出海’,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举措”五个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和发展,为强国建设提供更有力支撑。

    2025年08期 v.41;No.780 38-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教育强国战略下职普继“三教”融通的逻辑向度与发展路径

    张等菊;郑晓跃;

    推进职业教育、普通教育和继续教育相互融通是教育强国战略下教育综合改革的应有之义,其本质是对个体多通道成长、多元化成才和国民教育体系资源有效整合等诉求的有力回应。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实现“三教”之间真正意义上的融通必须基于“下融上通横联”的国民教育体系理想模态,即在基础教育阶段夯实职普融通根基,在高等教育阶段实现“三教”交错向上的沟通、贯通与汇通,在继续教育阶段构建“三教”同频互通的终身学习体系,最终通过发挥国民教育体系的共同体功能,提升教育强国战略的价值品性。

    2025年08期 v.41;No.780 47-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教师与学生

  • 职业院校教师数字教育胜任力的生成机理与培育路径

    赵香妹;陈亮;

    职业院校教师数字教育胜任力是整合技术感知、环境适配与岗位创新的动态能力系统,能有效驱动教育链、技术链与产业链的协同进化,其本质在于“技术赋能”与“教育本真”的价值共融,进而重构育人逻辑与社会服务生态,实现人与产业的双向赋能。职业院校教师数字教育胜任力的生成依存于职业特质、情境条件和实践行为的相互作用。职业院校教师数字教育胜任力的培育应围绕“胜任力框架”设计培养目标,建设支撑胜任力培育的“数字基座”,构建“开放共享”的课程体系,创建“育评一体”的评价体系。

    2025年08期 v.41;No.780 56-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职成教史

  • 张謇教育家精神的源流、特质与当代价值

    朱雪敏;陈鹏;

    张謇先生毕生为教育事业而奋斗的种种事迹,生动诠释了教育家精神的深刻内涵,张謇教育家精神承袭于儒家文化、转折于实业救国浪潮、实践于教育与实业间的桥梁、升华于西方先进理念的启迪。他“教育兴邦,矢志救国”“平实忠信,勤俭笃敬”“实用并重,德才双馨”“步履不辍,务实创新”“实业行善,教养并重”“服务社会,反哺民众”的精神特质集中展现了教育家精神在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等方面的价值意蕴。新时代新征程,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应充分体悟并发扬张謇教育家精神,进一步赓续教育强国的崇高理想,勇担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践行教育公平的实践路径。

    2025年08期 v.41;No.780 65-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继续教育

  • 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高素质农民培育的价值意蕴、理论逻辑与路径选择

    徐春梅;吕莉敏;

    高素质农民培育既是落实乡村全面振兴的现实之需,也是稳步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着力点和重要支撑。高素质农民培育需要以实现社会公平的政治价值、发展农村经济的经济价值、实现以文化人的文化价值与促进职业认同的教育价值为旨归,以实现自身和现代农业社会发展为目的。高素质农民培育要结合成人学习理论,明确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高素质农民应具有的专业性新知识、现代性新思维、适应性新技能、创新性新素养等必备品格。在乡村全面振兴和教育强国建设的协同推进下,高素质农民培育需要通过健全培育体系、优化培育路径、创新培育模式、推动数字赋能等途径,构建契合农业高质量发展需求的培养范式。

    2025年08期 v.41;No.780 75-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可及终身教育:数字化赋能终身学习生态的未来路向

    彭飞霞;汪晓珍;吴南中;

    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正在驱动终身教育从“理想”状态转向“可及”状态。可及终身教育通常具化表征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以可及终身教育审视当前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进程,可以发现“适应社会”取向的资源建设难以契合“人人皆学”的目标、“传统学习空间”潜力难以满足“处处能学”的需要、“碎片化学习供给”难以满足“时时可学”的要求,内蕴终身教育需要面向个体与社会共适、超时空学习互动、全时段持续供给学习等行动转变。学习生态化是可及终身教育成熟的核心标志,数字化技术的推进为可及终身教育提供技术基础,并通过缔结学习生态服务可及终身教育。可及终身教育的未来行动路向,需要聚焦完善技术支撑的可及终身教育基础架构、完善技术赋能的可及终身教育资源建设、优化技术参与的可及终身教育运行机制以及强化技术嵌入的可及终身教育学习过程。

    2025年08期 v.41;No.780 82-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观察与思考

  • 弱区位高职院校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基于J职业技术大学的个案考察

    邵一民;徐珍珍;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区域之间以及区域内部高职院校之间,资源获取能力与办学质量仍存在显著差异。相关研究证实了高职院校办学质量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空间正相关性,却无法解释为何少数处于弱区位的高职院校能够突破办学资源约束,实现高质量发展。以地处弱区位的J职业技术大学为案例,从实践层面探究“区位劣势与办学强势”这一“大学—区域”互动中的矛盾现象。研究发现,案例院校成功的关键在于精准把握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时代契机,充分享受政策红利,并通过有效治理、集聚内外资源,形成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这种“治理—资源”的良性互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处于区位劣势的高职院校克服区域内办学主体的集体行动困境和办学资源的区域性约束,建立办学比较优势,实现办学质量显著提升。

    2025年08期 v.41;No.780 9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技术技能型人才产教融合培养的困境解析及路径重构——基于境脉学习理论的视角

    王佳杰;黄健;

    产教融合作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关键路径,在实践中还存在诸多困境亟需破解。境脉学习理论对我国技术技能型人才产教融合培养研究具备天然的理论适配性,构建由物理境脉、文化境脉、社会境脉、认知境脉组成的境脉体系是提升产教融合培养成效的核心支撑。当前,技术技能型人才产教融合培养过程中存在教学场景“代际鸿沟”、符号系统“意义悬浮”、协同网络“生态解耦”、知识转化“通道梗阻”困境。基于境脉学习理论,需要打造“产教实景共生”的数智化教学场景,构建“现代工匠精神”的浸润式形塑体系,建设“产业需求导向”的价值共创共同体,形成“问题链导向”的知识转化通道,方能有效破解技术技能型人才产教融合培养过程中存在的“貌合神离”困境。

    2025年08期 v.41;No.780 99-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