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论坛

Journa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名家视野

  • 产教融合需要朝深度建设

    徐国庆;

    <正>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基本办学规律,也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最大特色。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离不开企业参与,是因为职业学校无法拥有技能人才培养需要的所有教育要素。虽然随着自然科学在近代以来的迅猛发展,技术创新源泉由工匠经验转向了科学理论,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内在地要求有学校形式参与,但技术的实践性特征使得职业学校教育始终无法完全取代学徒制。各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别只体现在企业参与深度。如果完全没有企业参与,所培养的技能人才就会完全脱离企业需求现状,产生技术浪费现象。因此职业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应当把相当大的精力花费在如何与企业构建深度、稳定的合作关系上。校企合作进展如何是反映一所职业学校办学水平非常重要的维度。虽然中职学校由于学生普遍选择升学,不能够再给企业供给毕业生,严重削弱了企业与之合作的意愿,也仍然应当积极通过中高贯通培养等途径构建校企合作关系。

    2025年07期 v.41;No.779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1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理论经纬

  • 职业学科体系构建的行动路径探讨

    侯长林;李湘;王锋;

    研究者不能只重视对职业学科基本理论及其体系的解释,更应该立足职业型高校办学的实际,探讨职业学科体系构建的行动路径。其行动主要有5条路径。第一,重视政策引导,为职业学科体系构建行动提供合法依据。第二,倡导学科研究,为职业学科体系构建行动提供学理基础。其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学习普通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理论体系,奠定职业学科体系构建行动厚重底色;二是强化职业型高校学科建设专家话语权,营造职业学科体系构建行动良好氛围;三是重视职业型高校职业学科建设的研究,提供职业学科体系构建行动理论支撑。第三,确立学科地位,为职业学科体系构建行动提供明确指向。第四,加强团队建设,为职业学科体系构建行动提供内生动力。第五,创新体制机制,为职业学科体系构建行动提供制度保障。

    2025年07期 v.41;No.779 5-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6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高职院校发展数字化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行动研究

    吴秋晨;周英文;

    数字化有利于产业转型升级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对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评价至关重要。高职院校有必要针对数字化背景来构建相应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基于行动背景、行动目标和行动内涵三个方面来构筑行动起点。但高职院校发展数字化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行动并非易事,面临开发性挑战、统一性挑战、技术性挑战和系统化挑战。因此,高职院校需要采取相应的优化措施,包括建立适应数字化背景的开发机制、设立适应数字化背景的双重标准维度、促进数字技术的有效融合以及提升数字化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系统性建设。

    2025年07期 v.41;No.779 17-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2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专题研究

  • 权变理论视域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组织形态的变革与优化

    刘志文;陈顺利;

    权变理论强调在环境中理解组织,审视并优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组织形态应以分析环境中的关键权变因素为基础。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工业化进程对教育的需求是关键权变因素,与之匹配的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课程与教学均紧密对接厂矿、企业,但校企“共生”状态下的内部交易具有封闭性、教育主体性消解等局限。市场经济体制下,满足市场需求成为关键权变因素,企业、学校作为独立主体以项目式、集团化组织形态进行合作,校企松散连接及弱联动关系制约了深度合作,应由政府主导推动构建长效合作机制以提升耦合度。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组织以缔造“政产校企”命运共同体回应技术革命与新质生产力的需求,优化共同体组织形态需要发挥关键负责人在促进多主体交易、深化合作网络关系方面的作用。

    2025年07期 v.41;No.779 25-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8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现代职业教育运行机制的历史社会学考察

    徐平利;李聪莉;

    现代职业教育是工业革命所引发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效应,其运行机制在历史社会学视角下展现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的演变过程。通过长时段历史分析和制度比较,揭示三者从微观技能传递到宏观制度设计的动态关联:工学结合打破体力与脑力劳动的割裂,重塑技能知识生产方式;校企合作跨越学校与企业边界,解决教育与实践脱节的难题;产教融合通过政策协调与技术整合,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深度融合。研究发现,尽管不同国家因经济、政治差异形成多元模式,但其共同目的是平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并最终为人才的就业创业服务。中国职业教育以“市域产教联合体”为抓手,并以“工匠精神”贯通技术理性与人文价值,为破解职业教育与产业脱节难题提供了中国制度范本。在数智时代,职业教育在运行机制上需要积极回应新挑战,重新定义人与技术、教育与文明的共生关系。

    2025年07期 v.41;No.779 33-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0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地方政府产教融合政策工具偏好结构差异性及其整合策略——基于Nvivo的试点与非试点省份产教融合政策文本的比较分析

    江春华;陈曦;

    地方政府产教融合政策工具的选择与使用既关乎国家产教融合政策实施成效,又影响院校、企业的产教融合实践。运用Nvivo 12软件和内容分析法,以6个试点省份出台的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和6个非试点省份出台的深化产教融合实施意见为研究样本,构建产教融合“政策工具—政策要素”的二维分析框架,探讨试点省份与非试点省份产教融合政策工具使用偏好以及与政策要素匹配的差异性。综合试点省份和非试点省份产教融合政策,分析发现,地方政府在产教融合政策工具使用偏好上具有一致性和差异性的结构特征,在政策工具与政策要素匹配上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因此,地方政府要采取整合性策略,加强政策协调,促进产教融合政策价值目标统合;丰富政策“工具箱”,优化产教融合政策工具组合;增强政策有效性,强化产教融合政策工具与要素耦合。

    2025年07期 v.41;No.779 4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0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教师与学生

  •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数字胜任力的模型建构及提升策略——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

    冯小苏;吴仕韬;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数字胜任力是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融入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能力基石,更是研究高等职业教育提质增效措施的关键“切入点”。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建构高等职业院校教师数字胜任力的模型框架。研究发现,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数字胜任力是以数字身份认同为引领、以数字需求动机为动力、以数字知识与技能活化应用为导向的教师个人能力素质,其本质是教师个体对数字技术在教育活动中的规范化、创新化应用。其中,数字身份认同是高等职业院校教师数字胜任力的认同核心,数字需求动机是高等职业院校教师数字胜任力的动力基础,数字知识与技能是高等职业院校教师数字胜任力的实践面向。未来,要通过强化意识形态引领,引导高等职业院校教师数字身份积极复归;遵循数字胜任力生成逻辑,激发高等职业院校教师数字内生需求;营造数字研训的赋能环境,提升高等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知识与技能等举措切实提升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数字胜任力。

    2025年07期 v.41;No.779 50-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6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教师支持与职业本科院校学生学习能力的关系:学业投入的中介作用

    易慧;刘亚男;周园源;卢建平;

    职业本科学生的学习能力是衡量职业本科院校教育教学成效的重要指标,教师支持和学业投入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定量研究显示:职业本科学生感知教师支持,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学生各项学习能力水平,且学生的学业投入在其中起中介作用。因此,要合理发挥教师支持和学生学业投入对学习能力的正向促进作用,提高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实际支持,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业投入水平,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从而提升职业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成效。

    2025年07期 v.41;No.779 6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5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继续教育

  • 开放教育新质化的内涵与实践路径

    李永强;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构建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的时代背景下,开放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代终身教育领域深化改革的关键议题。立足新质生产力理论与整体教育理念的内在契合性,系统解析开放教育新质化的核心内涵、特征及理论机理——其以办学体系一体化为基础,通过重塑发展新范式,实现全要素协同、质态演进、机制变革与供需动态平衡。在此基础上,从顶层设计与落地实践双重维度,提出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导,依托“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推进办学体系数字化一体化建设;并重点探讨回归泛在教育原旨,创设开放大学的U-learning标准技术范式,构建低成本、高效益且覆盖全国的数字教育模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旨在推动终身教育突破时空限制,实现校园内外“泛在可及”,保障低收入群体“用得起、学得好”,激活体系协同效应与规模效益,最终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人力资源动能,为终身教育体系完善提供实践路径。

    2025年07期 v.41;No.779 7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7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社会支持对乡村远程学习者学习效果的影响研究——基于某省属开放大学1617名乡村学习者的实证数据分析

    白然;谢浩;谢青松;

    乡村远程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不仅关乎学习者的个人发展,也是远程开放教育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成效体现。基于学习者特点与社会支持理论的综合分析,提出面向乡村远程学习者的社会支持理论框架,并基于1 617名学习者问卷数据,考察了社会支持与学习者学习效果之间的关联。实证结果显示,学校支持、地方支持两类社会支持对学习者学习效果均有显著正向影响;社会支持对学习效果影响具有差异性,学校支持对学业表现的直接效应更大,地方支持对学习成效的直接效应更大。研究结果提示,社会支持在远程开放教育培养乡村人才中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意义,应进一步探寻乡村远程学习者的学习规律,提升开放大学社会支持水平,完善乡村人才培养制度体系。

    2025年07期 v.41;No.779 82-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1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老年教育教师的教育爱:内涵、价值及实现路径

    叶长胜;李家成;

    教育爱存在于各级各类教育。在终身教育视界中,面向老年人的教育蕴藏着丰富的、独特的教育爱。在老年教育场域里,教育爱是教师个体情感、德性和教学力量的融合,凸显着“情”“德”“力”的共时性与同在性。它的生成基础是老年教育实践,生成思维是适老化逻辑,生成途径是师生双向互动。从终身学习与发展的视角看,教育爱发挥着以情感人、以德化人、以力助人的多重作用,具有促动老年人学习参与、呵护老年生命尊严等独特价值。然而,囿于老年教育发展的现实处境,老年教育教师的教育爱在实现过程中存在理念共识不高、实践融入不佳、制度保障不足等问题,因此未来应积极推进多维传播,提升理念共识;立足教师教育,强化实践融入;加强制度建设,优化发展生态,从而助益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长,丰盈老年生命。

    2025年07期 v.41;No.779 90-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4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观察与思考

  • 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助力农村妇女脱贫:阶段特征、作用机理及路径选择

    宁永红;喻凤玲;马宁;

    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在助力农村妇女脱贫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并呈现出鲜明的阶段特征:1978—1993年以妇联组织活动为抓手开展实用技术培训;1994—2000年以就业增收为目标开展产业适应性技能培训;2001—2011年以提升“造血”能力为重点实施多元化培训;2012—2020年以精准识别贫困妇女为核心促进其可行能力建设;2021年至今以抑制农村妇女返贫为导向激发其内在潜能。职业教育通过促进性别平等、提升农村妇女可持续生计能力、推动多主体协同等方式,帮助农村妇女转变观念、掌握技能,实现就业创业增收,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在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强国背景下,职业教育需进一步落实共同富裕政策,拓宽农村妇女致富渠道;开展面向全体农村妇女的职业技能培训,完善终身培训制度;深化职教服务体系变革,增强农村妇女内生发展能力;实施“三个赋能”,持续提升其就业创业能力,为解决农村妇女相对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提供重要支撑。

    2025年07期 v.41;No.779 99-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7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高职院校质量治理:从“制度保证”向“文化塑成”转向

    陆楠;陈寿根;

    高职院校如何建立与外部质量治理相适应,适合学校发展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摆脱学校质量治理效果低下的困境,关键是在思想和技术上实现由“制度保证”向“文化塑成”转向。高职院校要加强质量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完善以组织、程序为内容的质量制度建设,抓牢价值观、领导力、和谐人际关系等质量精神建设,使科学制度与质量精神相互协调,共同提高质量治理能力。

    2025年07期 v.41;No.779 108-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3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比较与借鉴

  • 美、德职业分类体系对我国职业教育专业群建设的经验借鉴

    赵宝柱;孙芳芳;高绣叶;孙欣欣;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如何实现专业结构优化并发挥“群范式”功能,以培养高水平技能人才成为新阶段面临的重要课题。借鉴美国和德国的典型职业分类体系,专业群建设有助于实现专业群育人逻辑和职业逻辑的耦合发展以及专业与产业转型升级深层对接,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美国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呈现细致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德国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具有显著的职业性特征。我国职业教育专业群建设应基于职业科学确定新的专业内涵;基于职业资格研究建立专业教学标准体系;基于职业发展动态建立专业群动态调整与预警机制;基于职业能力总目标设计课程群组。

    2025年07期 v.41;No.779 113-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8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如何办“少而精”的中等职业教育?——韩国名匠高中的办学与发展启示

    白滨;苏亚玲;陈姝涵;

    为提升中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韩国通过举办“少而精”的名匠高中突出中等职业教育的特色,为韩国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促进了韩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产业升级。通过深入分析韩国名匠高中成立背景、发展现状与办学特点,剖析韩国名匠高中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招生与就业、课程开发、课外项目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等办学举措,总结了韩国名匠高中项目对我国的启示,为我国举办“少而精”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2025年07期 v.41;No.779 120-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5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