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论坛

Vocational &Technical Education Forum

名家视野

  • 技术创新体系构建不能忽视职业教育的作用

    徐国庆;

    <正>职业教育正面临去技术化的迷惘。一种观点认为职业教育只是培养技能人才的教育,不应该有技术要素;技术创新体系构建难度太大,学术性要求高,没有职业教育的空间。在职业教育的各种文本中,已逐渐很难见到“技术”一词,其培养目标已由“技术技能人才”完全改造成了“技能人才”,技术服务功能被完全淡化。这种观点似乎使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清晰,却与当前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完全违背,将严重损害职业教育事业,也不利于完整技术创新体系构建,最终将损害我国技术进步。

    2025年03期 v.41;No.775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3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理论经纬

  • 2024年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热点与未来展望——基于对2024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职业技术教育》的统计分析

    乐传永;王清强;

    通过对2024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职业技术教育》的栏目设置、源杂志转载量、第一作者所在单位等方面进行统计与分析,发现被全文转载文章的源杂志,排名前五位的分别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职教论坛》《职业技术教育》《教育与职业》《职教通讯》《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第一作者所在单位主要来自教育研究机构和各类高等学校。2024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热点集中于中国特色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职业教育师资建设、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在此基础上,从基于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以及职业教育“新双高”建设、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践制度等角度对2025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的走向进行了展望。

    2025年03期 v.41;No.775 5-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6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缔结共生关系:职业教育以数字化转型服务新质生产力

    陈晓平;贺诗义;郭保忠;

    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等为主要表征的新质生产力代表了当前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同时也对职业教育提出了发展方位重构的现实要求。基于共生理论框架,以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服务新质生产力形成的作用逻辑,缔结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的共生关系,支持两者通过共生关系实现本体演进和利益协同,以调整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基于数字化转型的作用机制分析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的共生逻辑、共生要素、共生界面,并以此建构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的共生关系,通过数字化技术激活“知识—人才—产业”的协同关系,打通“资源—权力—制度”的共生能量传导机制,建设“投入—过程—产出”的资源分配模式,调整“政府—教育—企业—行业”的共生环境,促使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共生共荣关系的形成。

    2025年03期 v.41;No.775 15-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0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专题研究:中高本贯通培养

  • 从学校贯通到标准贯通:现代职业教育视野下中高本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

    康紫崴;徐国庆;

    以学校贯通为特征的中高本人才培养模式,是解决中职学生升学问题的短期办法。现代职业教育视野下,推动中高本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需要建立起基于标准贯通的中高本人才培养模式。其内涵特征包括:各层级职业院校的课改定位明确、建成中高本统一的专业变更筛选机制、建立定向培养与招生考试制度、符合构建技能型社会的多重需要。结合中高本贯通培养模式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组建行业需求导向的专业标准集群、制定过程导向的考试制度标准、设置层级分明的培养标准、确立先进严谨的教材开发标准、构造优质高效的课程标准体系,是中高本贯通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关键举措,也是当前我国中高本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最低发展任务。

    2025年03期 v.41;No.775 24-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0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系统科学视域下职业教育中高本一体化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向

    王兴;

    职业教育中高本一体化发展是完善现代教育体系,巩固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强化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和战略属性的需要。职业教育中高本一体化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典型的非线性复杂系统。系统科学视域下,职业教育中高本一体化系统存在主体“混沌而不协同”的关系困境、秩序“有序而不整体”的空间困境和演进“线性而不多样”的时间困境。迫切需要坚持整体性、目标性、以人为本和贯彻新发展理念四大原则,通过重构、共鸣、衔接和迭代四大路径,持续提升职业教育中高本一体化系统整体功能和适应性。

    2025年03期 v.41;No.775 3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9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专题研究:教师企业实践

  • 高职院校教师企业实践成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郝天聪;范栖银;

    企业实践是打造高职院校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重要依托。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探究高职院校教师企业实践成效具有突出价值。基于新柯氏四层次评估模型,同时结合高职院校教师企业实践工作开展实际情况对测评框架进行建构,经过实证检验和专家讨论修正,初步形成高职院校教师企业实践成效评价指标体系,包含投入度、习得度、满意度与转化度4个维度16个指标。调研发现,高职院校教师企业实践成效总体处于中等水平,习得度得分最高而转化度得分最低,高职院校教师对企业实践的精力投入相对不足,企业实践对教师获取教科研成果与教学团队发展的助力相对有限。为进一步提高教师企业实践成效评价的科学性,需优化教师企业实践成效评价体系,完善教师企业实践评价标准。要促进企业实践教师的深度参与,强化组织支持保障力度;注重教师企业实践经验反思,发挥企业实践成果组织溢出效应。

    2025年03期 v.41;No.775 39-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7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的现实样态、实施困境及优化策略

    薛琳;王亚南;

    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的现实图景是丰富多样的。从教师主体维度考察其参与企业实践的“卷入”程度,从组织结构维度考察组织为教师提供企业实践正规化、结构化的“正式”程度,可以将其划分为“高卷入―高正式”“高卷入―低正式”“低卷入―高正式”“低卷入―低正式”四种典型的实践样态,每一种样态都存在独特的运行特征。然而,每一种样态在实施过程中都存在问题:“高卷入―高正式”型教师企业实践过程“结构化”,但实践群体“小众化”;“高卷入―低正式”型教师企业实践主体“自主化”,但实践动机“外在化”;“低卷入―高正式”型教师企业实践主体“全员化”,但实践过程“观光化”;“低卷入―低正式”型教师企业实践途径“多样化”,但实践参与“浅表化”。针对上述问题,应夯实教师企业实践物质基础,校企共建教师实践基地;研制教师企业实践能力标准,规范教师企业实践过程;完善教师企业实践运行机制,激发教师参与内在动机。

    2025年03期 v.41;No.775 50-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4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澳大利亚职教教师企业深度实践:制度缘起、理实探索与经验借鉴

    周娜;冯治儒;张致劼;

    企业实践是提高职教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进而提升教学水平与效果的专业发展活动。鉴于对职教教师“双重职业性”的重塑要求和“双重能力迭代”的发展取向,澳大利亚将定期参加企业实践视为职教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制度。经过多年探索,在理论层面创建了基于共同体深度参与的循环滚动式发展模型;在实践层面从实践前的各方资源保障、实践中的主次活动安排、实践后的成果认定与转化三个方面探索出诸多路径与策略。这对我国职教教师下企业实践带来启示:一是要拓展实践企业资源,加强双方精准匹配;二是要保障教师实践机会,加强实践资金投入;三是要坚持实践活动主导,鼓励教师做好准备;四是要支持多轮企业实践,加强师企合作沟通;五是要加强实践成果认定,促进实践成果转化。

    2025年03期 v.41;No.775 58-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7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课程与教学

  • 职业教育教学评价数字化转型:技术逻辑、问题指向与实践路径

    李铭;杨雯铃;邓森;糜沛纹;秦国锋;

    随着数字技术的强势崛起,数字化转型催生出职业教育新生态,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技能人才开启数字化新篇章。驱动职业教育教学评价数字化转型,关键在于厘清评价主体与技术的关系,并在职业教育评价主体、评价价值、评价支撑、评价操作上实现数字化技术的迭代与深入。以评价模型—评价时效—评价形式为逻辑理路,探索职业教育评价数字化转型的技术逻辑主要体现在个性差异化的全息性、动态化的教学评一体化、多维度分析可视化评价结果。然而,面对当前政策导向与现实操作脱节存在机制缺位现象、评价体系与数字化转型之间的联结脱节、实践教学评价数字化技术匮乏以及评价主体数字素养转变缓慢等问题,应以政策为导向、以协同为支点,明确职业教育评价数字化转型定位;以职业要求为指引,探索职业教育数字化评价体系;以数字技术为助力,突破实践教学过程性评价困境;加强主体的数字素养培育,树立正确的数字化评价观,为职业教育评价数字化转型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025年03期 v.41;No.775 65-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0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高职院校教育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内涵特征、作用机理及实施建议

    余俊帅;成军;吴海珍;张逸婷;

    “课程思政”已成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关键词。研究高职教育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对于践行“教育家精神”而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职教育类专业具有“教育一代、影响两代”的特点,通过进一步的延伸分析可以发现,其课程思政具有“两段育人”的特殊性,据此深入阐述以“两代传承”为主要特征的教育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内在运行机理,建构由“两段”作用、“三元”支持、“四重”内容组成的逻辑体系,提出了“因课而异”的课程思政实施建议。落实好高职教育类专业课程思政,对培养具备“四有”品质的儿童教育工作者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推动大中小(幼)思政一体化建设,形成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

    2025年03期 v.41;No.775 7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7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继续教育

  • 高等继续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理性逻辑与战略选择

    刘骥;周子玉;

    数字化转型是高等继续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具备释放内在优势、驱动内生发展的时代特质。历史逻辑上,高等继续教育具有技术敏锐度、应用性与革新力等学科基因;价值逻辑上,以高质量教学、创新型育人、内涵式发展为基本旨归;技术逻辑上,遵循时空拓展性、应用导向性、治理规范性作为发展原则。贯彻数字化转型理念、整合全过程协同育人资源、推行多样化数字应用策略,是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下推进高等继续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选择。未来应立足战略规划、在深化技术融合的同时坚守教育本真,发挥高等继续教育数字化转型在强国建设征程中的重要支撑作用。

    2025年03期 v.41;No.775 79-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9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生命哲学视域下终身教育意蕴再辨析——聚焦《终身教育引论》

    徐迎华;孙玫璐;

    生命哲学代表人物亨利·柏格森认为人的本质是“绵延”,是连续瞬间的集合体,这为终身教育提供了哲学基础。其理论中的“生命冲动”“精神与物质”“自由与创造”对于理解终身教育概念化的创始作《终身教育引论》中终身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追求的意蕴,提供了深刻洞见。终身教育的哲学根基与终极旨归源于“生命冲动”。它象征着个体在生命历程中对知识与智慧的不懈追求。终身教育追求不仅涵盖了物质层面,也拓展至精神领域,从而构成多维且丰富的教育体系。“自由与创造”作为终身教育的价值追求,强调了个体在教育过程中的自主与创新性。通过重新溯源终身教育的起点,从生命哲学层面透视终身教育意蕴,能够回应目前终身教育的理念困境。

    2025年03期 v.41;No.775 87-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5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我国老年人数字素养与数字障碍研究——基于一项北京市社区老年人数字素养的调查

    孙小莉;白滨;黄倩红;

    在数字化时代,数字素养已成为现代社会公民必备的基本能力。随着我国老龄化加剧和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老年人数字化素养水平不仅关系到老年群体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能力,也直接影响着社会治理体系和友好型社会建设。基于老年人信息社会的数字化生活适应与数字素养需求,开展社区老年人数字素养调查,探析老年人的数字认知、数字技能水平与数字障碍。研究发现,老年人更倾向于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数字技能纳入数字素养范畴,学习意愿强烈但认知不足,老年人的数字技能水平与经济、工作状态显著相关。为增强老年人应对数字化社会的挑战,应加强对老年人数字素养提升培训、为老年人提供心理与社会支持,促进老年人数字融入与素养提升。

    2025年03期 v.41;No.775 94-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3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观察与思考

  •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绩效评价:评价模型、指标体系及应用检验

    李?;张延昕;屈璐;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绩效评价存在的建设背景分析缺失、应用场景检验不足等问题,基于CIPP-AHP-FCE综合评价模型,构建了科学、系统的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绩效评价体系,以促进产业学院的建设与发展。通过改良导向评价模式(CIPP)、层次分析法(AHP)和模糊综合评价法(FCE),构建了包含环境、投入、运行、产出4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和32个三级指标的评价体系。采用专家访谈和德尔菲法确定指标权重,并选取4所不同建设周期的高职院校产业学院进行实证检验。应用检验表明,该评价模型具有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可操作性;适用于不同产业和不同建设周期的产业学院;能够用于横向互评,具有较广泛的应用场景。

    2025年03期 v.41;No.775 103-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7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高职院校技能人才供给与企业需求的适配性剖析——以江西为例

    李秉强;林红春;左璇;

    强化高职院校人才供给和企业需求的契合性,是我国构建技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基于统计数据和招聘市场爬虫数据,以江西为例,实证分析了高职院校人才供给和企业人才需求的适配性。分析结果显示:技能人才供需存在显性的结构性偏离,传统型生产性服务业、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技能人才培养力度明显不足,而专业与产业结构匹配度不高、产教融合成效不显著、薪资竞争力与人才满意度双重失衡、专业设置与布局精准度不够是重要原因。要从优化专业布局对接产业结构、尽快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提高人才薪资福利制度吸引力、积极发挥政府协调职能等方面解决高职院校技能人才供给和企业需求的匹配问题。

    2025年03期 v.41;No.775 112-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8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比较与借鉴

  • 日本对外职业教育援助的多重逻辑与价值审视

    谢德新;袁金珠;

    对外职业教育援助作为国际教育援助的重要领域,是日本开展国际援助的具体举措之一。从逻辑层面来看,日本对外职业教育援助有多重逻辑,建构主义逻辑是重塑“国际形象”、建立“集体身份”,现实主义逻辑是拓展海外市场、服务经济外交,人道主义逻辑是维护世界稳定发展、彰显国家形象。日本对外职业教育援助的具体举措包括:协同多主体合作,确保对外援助的组织保障;注重基础建设,夯实对外援助的条件保障;传播管理经验,打造对外援助的“日本特色”;实施项目评价,增强对外援助的可持续性。在开展对外职业教育援助过程中,日本坚持“国家利益”优先、兼顾“人道主义”关怀、注重“援助质量”保障的价值向度,形成了“日本特色”的职业教育国际援助特征。日本以“利他性姿态”提供对外职业教育援助,取决于本国利益驱动的同时,契合受援国的发展需求,但其“国家利益”高于“人道主义”的意图显而易见。

    2025年03期 v.41;No.775 120-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5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职教论坛2025年重点选题

    <正>1.教育强国背景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2.面向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学科建设研究3.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研究4.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一体两翼”建设研究5.人口结构变化背景下职业教育供给与需求研究6.中等职业教育转型与发展研究7.“双高计划”建设研究8.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研究9.职业教育评价改革研究10.职业教育数字化变革研究

    2025年03期 v.41;No.775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7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