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论坛

Vocational &Technical Education Forum

专题研究

  • 合格评估背景下职业本科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构研究

    陆宇正;毕树沙;

    建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职业本科院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释义(试行)》为职业本科院校提升教学质量制定了系统性的教学评估标准释义指引。融合成果导向教育理论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形成以学生为中心、全员参与、过程管理、持续改进、事实决策的“五维”理念,再融入戴明循环法与数字时代要求,以此建构科学系统的职业本科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合格评估背景下,职业本科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包含多元主体平等参与、质量信息有效供给、保障标准科学制定、评估督导有序推进、激励机制全面覆盖等五个构成要素。通过不同要素之间的有机融合,可以形成由理念单元、决策单元、实施单元、检查单元、调整单元、跟进单元组成的运行机制,从而全方位地促成职业本科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有效落实。

    2025年06期 v.41;No.778 40-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面向现场工程师的职业本科院校校企合作谱系研究

    宋亚峰;林吉涛;陈思吉;

    完善面向现场工程师的人才培养合作方式是推进职业本科院校内涵式发展,实现职业本科教育与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深度融合的重要抓手。运用多案例研究法,基于三级编码方式对职业本科院校的校企合作方式进行分析与归纳,形成面向现场工程师的职业本科院校校企合作方式谱系,主要可分为学校主导型合作、企业主导型合作、校企双元型合作三种不同类型。其中,学校主导型主要包含14个不同的合作子类,企业主导型主要包含9个不同的合作子类,校企双元型主要包含11个不同的合作子类。在厘清合作谱系的基础上,针对当前我国职业本科院校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的合作广度、深度和合作周期持续度不足、合作关系稳定性不强等问题,应立足“三度”,从丰富合作广度、增强合作深度、拓展合作周期的可持续度等方面进一步深化职业本科院校的校企合作,赋能现场工程师培养。

    2025年06期 v.41;No.778 47-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课程与教学

  • 数字化转型视域下高职院校双创教育课程体系的困境与重构

    肖荣辉;刘磊;代天喜;

    深入推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数字化建设,既是破解高职院校双创教育数字化发展瓶颈的关键举措,也是回应国家教育数字化转型最新导向的迫切需要。目前,我国双创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已初步构建,但数字化转型实践仍面临系统性缺位:课程体系的数字化思维滞后、课程教学的数字化赋能缺位、课程内容的数字化转型失衡、实践环节的数字化资源供给短板,严重制约了双创教育高质量发展进程。建议以数字化思维重塑双创教育课程理念,以数字化技术革新双创教育课程模块、赋能双创教育课程实施、助力双创教育精细管理,促进高职院校双创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

    2025年06期 v.41;No.778 56-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赋能新质人才技能开发的逻辑理路与现实路径

    肖海文;何爱霞;

    培养新质人才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之举。为适应产业生产模式的转型,高职院校需主动求变,通过课程改革将技术技能与社会责任、伦理道德相结合,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担当的新质人才,实现“以技载道”的向善育人目标。首先,更新人才观念,制定“道技相生”的人才培养方案与分层次课程目标。其次,建立技能预测机制,动态开发课程内容,适应产业变化;深化校企合作、优化课程体系,发展学生的“纵横相接”能力;灵活实施课程,增强跨领域技能的综合应用和衔接,确保教育与行业需求对接。最后,推动课程评价专业化,建立动态监测机制,持续提升课程质量。

    2025年06期 v.41;No.778 64-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继续教育

  • 澄清与优化:品牌建设对社区教育资源配置的推拉机制研究

    王中;

    推拉机制作为推拉理论在社区教育领域中的延伸应用,旨在实现品牌建设与教育资源配置的有机融合,并发挥品牌建设在资源优化配置中的驱动效应。该机制的提出,对于解决社区教育资源配置中存在的机制失效与偏轨现象具有积极意义。影响推拉机制效能的关键要素可归纳为四个维度:品牌建设效益产生的“拉力”、教育部门扶持政策形成的“推力”、品牌建设能力不足导致的“阻力”以及社区教育基础薄弱所构成的“中间障碍”,为了充分发挥推拉机制的效能,必须同时强化积极因素并消弭不利影响。基于上述分析,进一步将推拉机制的优化策略嵌入到资源配置的“流入端”“过程端”和“流出端”三个关键阶段,不仅有助于品牌建设的有序推进,而且能够通过点面结合的方式,更好地促进社区教育的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

    2025年06期 v.41;No.778 74-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成人教育教师角色转变的动因与路径

    吕美萍;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对成人教育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促使成人教育教师的角色定位面临重大转型。研究表明,成人教育教师角色转变的动因涉及四方面:教育结构从“师—生”二元向“师—机—生”三元的转型、社会对成人学习者能力要求的提升、学习者深度学习与情感需求的激发以及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引领。为应对这些变化,成人教育教师需要向多元角色转型,包括成为人机协同教学的胜任者、面向未来潜力的发掘者、学习深度发生的促进者、学习者社会情感的对话者以及道德伦理的引领者。为使成人教育教师适应智能时代要求,推动成人教育高质量发展,要运用智能技术创新教学模式、帮助成人学习者适应未来社会需求、激发深度学习、满足情感需求、强化道德引领等。

    2025年06期 v.41;No.778 82-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老年教育课程的文化异化表征及其复归

    刘玉萍;谭明杰;

    发展老年教育是提升社会福祉、促进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但其课程建设呈现价值取向工具化、主体文化互动弱化、内容建构浅表化等文化异化表征。基于马林诺夫斯基文化功能理论,系统剖析课程文化异化的成因与机制,构建“文化需求—整合驱动—价值实现”的文化实践逻辑,为课程文化复归提供理论支持。具体可通过构建适老化学习环境、多元化学习场景、智能化学习生态实现场域重建,通过文化身份认同与他者关照的结合、课程文化认知与实践的双向互动、文化本质与创新发展的和谐共生实现主体重塑,通过提升课程情境适配性、课程内容的实践性、课程体验的多样性实现载体创新,并通过以文化约束式准则开展趋同对话、以文化响应式教学开展激情对话、以文化互动式活动开展自由对话实现对话重构。由此重建课程文化功能、释放内在张力,回应老年群体人文精神需求,助力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5年06期 v.41;No.778 90-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观察与思考

  • 高职院校在职教科研体系中的主体作用及实现路径

    洪杉杉;雷世平;

    高职院校在职教科研体系中的主体作用,本质上是以“提升办学水平、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使命,通过有组织的科研活动,在理论建构、实践创新与决策服务中发挥主导作用。当前,由于自我认知偏差、有组织科研不足以及科研能力较弱,高职院校在职教科研体系中的主体作用尚未充分发挥。要发挥职业院校在职教科研体系中的主体作用,必须重塑自我认知,确立“实践为本、科研兴教”的发展共识;构建机制平台,打造“校内筑基、省级提升、跨界协同”的科研矩阵;突破能力瓶颈,实施“引进、培育、使用”三位一体的科研强基工程。

    2025年06期 v.41;No.778 99-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职教育产教融合中学生主体性缺失分析

    何杨勇;

    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存在学生主体性缺失的问题。学生是产教融合的目标主体、利益主体和特殊主体。把学生作为产教融合的主体,有助于提升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既能更好实现立德树人,又能达成产教融合的教育目标。导致学生主体缺失的原因包括:对产教融合目标和本质的理解偏差、相关利益者关系处理的失当以及制度与治理的缺失。要在产教融合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需以学生发展为首要目标、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并切实保障其基本权利。

    2025年06期 v.41;No.778 107-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比较与借鉴

  • 欧洲应用科学大学教师实践能力建设的经验、表征与启示

    侯佛钢;常晋;

    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加速转型,迫切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着力提升教师实践能力。欧洲应用科学大学以其鲜明的实践导向教育特色著称,其教师队伍建设总体呈现出准入门槛高、选聘标准严、聘用机制活、兼职教师多、实践导向明等特点,在教师实践能力建设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一般而言,欧洲应用科学大学运用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式约束和引导教师实践能力,通过多主体、多元化的形式锤炼和提升教师实践能力,依托实践性、情境性的模式发展和强化教师实践能力。鉴于此,我国应构建实践导向的教师实践能力建设体系,建设专兼结合的高质量师资队伍,完善教师实践培训的长效机制,强化教师实践能力建设的制度保障。

    2025年06期 v.41;No.778 114-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美国学位后反向转学现象研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柏凡;徐国庆;

    改变人们轻视技能与职业教育的观念,使人们能够客观理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和工作对于技能型社会建设至关重要。学位后反向转学是指已获得学士及以上学位者进入两年制社区学院学习的现象。从历史回顾、现状分析、原因探讨以及学术评价等多个维度展开,通过分析社会经济、教育发展及个体发展三个层面的逻辑机理,揭示了美国学位后反向转学现象的多重动因。从比较视角出发,分析类似现象在中国的现状及其成因,指出中国普通教育毕业生到职业院校学习的趋势正逐渐显现,学习者应当转变学习观念、注重规划意识培养,职业院校应提升课程设置的灵活性、拓展信息渠道,高校应提升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配性,加强职业生涯教育。

    2025年06期 v.41;No.778 12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