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论坛

Vocational &Technical Education Forum

名家视野

  • 办好职业本科教育必须以技术学科建设为根基

    徐国庆;

    <正>经过长期不懈努力,职业本科教育终于作为一种新的高职教育形态确立起来。它的发展将对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一批以优质高职专科学校为基础的职业本科学校建立起来,迅速改变了职业本科教育的社会形象,获得了家长和学生的欢迎,并反映在2025年公办职业本科学校的招生分数中。多数职业本科学校的招生分数线高于当地本科录取线几十分,这迅速改变了许多人曾经对职业本科教育的消极预期——它将成为最“差”的本科教育。也使我们再次深刻认识到,民众并非天然地排斥职业教育,而是要办出符合民众需要的职业教育。

    2025年09期 v.41;No.781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9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理论经纬

  • 新时代职业教育评价改革的关键问题与推进路径

    熊晴;谈建成;

    职业教育评价事关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是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突破口。新时代职业教育评价改革是一项集类型化建设、系统化创变、数字化转型、制度化保障于一体的复杂工程。当前,职业教育评价改革面临四个关键问题:一是评价导向落入技治主义陷阱,二是行业企业让渡评价权力诱发集体非理性行为,三是能力表现的评价结果出现信号失灵,四是职业教育评价“制度丛”内部的相互牵制。为此,需要厘清职业教育评价的多元尺度,构建双轨融通式教育评价体系;重视教育评价相关理论研究,融合职业教育评价改革的价值视域;以数字技术赋能职业教育评价改革,确立职业教育评价循证范式;创新职业教育评价改革的制度组合,优化政策执行的多元机制。

    2025年09期 v.41;No.781 5-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0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理念·媒介·认知:框架理论视角下技能型人才形象的三重建构

    韦妙;邓雅秋;

    职业教育拥有技能型人才培育类型化发展优势,却长期面临吸引力不足、社会认同不强的发展困境,如何优化技能型人才的形象建构成为推动我国职业教育顺利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关键钥匙。基于框架分析“生产—呈现—效果”的理论脉络,技能型人才的形象建构要历经理念形象、媒介形象、认知形象的三重转换和传播,才能被大众所实际感知。培养质量的短板、舆论引导的偏向、大众认知的成见让技能型人才当下深陷理念形象扑空、媒介形象扭曲、认知形象偏狭的形象塑造困局。为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必须提升技能型人才培育质量以趋近“高素质”的理念形象;其次强化技能型人才正面宣传以凸显“强技能”的媒介形象;最后营造技能成才社会氛围以重塑“真工匠”的认知形象。

    2025年09期 v.41;No.781 14-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0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专题研究: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 集体行动视域下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治理逻辑与路径选择——基于“目标—制度—机制”的分析框架

    贾旻;丁佳媛;

    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作为深化产教融合、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的重要载体,其治理效能关系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与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基于集体行动理论,构建“目标—制度—机制”分析框架,系统考察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治理逻辑、治理困境与行动路径。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治理逻辑以“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通过制度奠基和机制赋能,开创产教融合格局、激发产教融合活力。当前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面临着价值目标虚化、制度供给不足、运行机制失范等治理困境。因此,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应遵循如下行动路径:政产学研凝聚共识,互惠共生协同育人;健全制度供给,释放非正式制度效能;系统优化运行机制,提高集体行动效能。

    2025年09期 v.41;No.781 24-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5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群体认同的模型构建与发展策略——基于“制度—组织—技术”的分析框架

    郭方营;李梦卿;

    建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是落实教育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实现共同体内群体认同不仅体现了成员间发展理念的一致性,更是建设强有力的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关键支撑。通过文献梳理、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从政策环境、群体保障、群体规范等维度确定了影响群体认同的核心要素,包含10个一级指标,30个二级指标,45个三级指标,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基于“制度—组织—技术”的群体认同闭环结构模型。共同体群体认同要在实践层面取得成效,需在技术层面,构建共同体话语体系凝聚共识;在制度设计层面,建立多重制度秩序保障规范高质量运行;在组织层面,实施广泛的群体互动实践促进深度融合。同时以教育评价改革为先导,创新共同体群体认同评价方式;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支撑,通过“数字+实体”的组织架构创新,促进群体认同的动态发展;以学习型组织建设为手段,实现从群体认同到社会认同的进阶。

    2025年09期 v.41;No.781 34-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4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课程与教学

  • 工学结合育人机制的一种重要方式:学习工厂

    赵志群;李思;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强调“健全工学结合育人机制”,这对塑造我国未来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学习工厂是基于工作场所学习理论的一种工学结合育人解决方案,其特点是再现真实生产流程、生产真实产品且具有可持续运营能力。通过案例研究发现,学习工厂是由生产组织方式、生产流程、工作过程和可持续运营方案等要素组成的生产系统,是由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组成的学习系统的统一体。为保证学习工厂中学习过程的有效性,应合理设计岗位学习方式、加强教师学习指导能力、合理选择和处理生产性学习任务,为岗位学习建立良好的(类)企业社会环境。学习工厂建设也是“五金”建设中“金基地”建设的核心任务。

    2025年09期 v.41;No.781 45-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0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基于“智改数转”的高职专业群课程体系重构:逻辑、困境与策略

    韦庆翠;李巨银;张衡锋;

    课程体系是高职专业群建设和教学关键要素改革的核心,直接影响课程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成效。在“数字+”时代背景下,高职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的需求逻辑、技术逻辑和教育逻辑均被赋予全新内涵。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理念认知不到位、“智改数转”不充分、体系设计不系统、内容更新不及时、教学改革不深入、资源整合不协同、教师素养不精深等现实困境,应秉持集群发展、项目驱动、全人培养等教育理念,创新提出“教随产动”适配产业变革、搭建“通专融合”体系架构、建设“数智融合”一流课程、实施“AI+”课堂革命、开发“多型实用”新教材、打造“德技双馨”教学团队、建强区域产教融合基地等实施策略,为高职专业群课程体系重构提供新思路。

    2025年09期 v.41;No.781 54-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9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教师与学生

  • 教育家型职教教师的群像特质与培育路径——基于34位优秀职业教育教师代表的Nvivo分析

    王屹;宋世宁;

    培养教育家型职教教师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立足教育部“弘扬教育家精神”专题34个案例,运用Nvivo质性分析,提炼教育家型职教教师三维画像:一是精神与品质内核,涵摄“至诚报国、言行楷模、以文化人、匠心传承”,把国家所需化为课堂所教;二是教学与实践能力,重在启智润心、因材施教、项目化实践、求是创新,打通“课堂—企业—赛场—岗位”链条;三是独特影响力,聚焦就业导向、产教融合、校企跨界,形成学生成长、行业升级、社会服务联动效应。鉴于此,归纳教育家型职教教师的培育路径:提升源自专业精进、研究反思与终身学习的内生动力;打造凭借制度激励、共同体支持、数字化赋能的良好成长生态,从而构建教师持续发展的环境与文化氛围。

    2025年09期 v.41;No.781 6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3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与产出绩效的关联性研究——基于江西省的实证分析

    杨涵深;艾湘华;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江西省“双师型”教师政策实施的效果表明:“双师型”教师占比提升了所在学校各维度的绩效产出,不同年龄和职称“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促进作用在各维度有所差异,青年“双师型”教师占比和高级职称“双师型”教师占比提升对高职院校的绩效产出存在明显的正向影响。不同地域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占比提升对学校教育产出绩效的影响程度也存在明显差异,处于省会城市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占比提升对高职院校的绩效产出明显强于处于非省会城市的院校。为加强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可以从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制度和提高青年与高级职称“双师型”教师的占比入手,完善“双师型”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科研支持力度、完善“双师型”教师社会服务支持制度以及加大“双师型”教师引进和培育力度。

    2025年09期 v.41;No.781 70-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3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继续教育

  • 民族互嵌社区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制与路径

    李盛聪;余凯欣;陈怡频;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凝结、精神集聚和智慧证成,既赋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国家长治久安,又引领和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民族互嵌社区教育是培养居民公共精神、国家认同的重要方式,是中国教育历史凝聚人心的赓续,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思想”层迈向“实践”域的抓手,是满足时代与人民的需求。民族互嵌社区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共育、共识、共情、共意和共行的机制,既是个体在群体生活和历史文化中不断探索、学习,逐渐形成个体身份、族群身份和民族身份的交叠与层次递进,也是教育社会化的过程,即知、情、意、行的个体意识“内生力”生成和外部“社会教育合力”的共同形塑。完善民族互嵌社区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机制要通过制度创新、内容丰富、方法集成、空间共育等方式。

    2025年09期 v.41;No.781 80-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6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乡村振兴产业学院赋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作用机制及实现路径

    刘舒畅;马爱民;

    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举措。随着乡村全面振兴推进和产业学院建设的持续深入,乡村振兴产业学院作为一种新型产教融合组织形态,在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质升级和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需求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作用不断得以彰显。乡村振兴产业学院赋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作用机制由目标导向机制、资源整合机制、协同治理机制和评价反馈机制四部分构成,它们相互联系、协同运作,实现有机衔接。为了发挥乡村振兴产业学院的功能和作用,更好地赋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需要加强乡村振兴产业学院建设、聚焦农村区域产业、发挥企业的重要教育主体作用、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综合素养以及注重教学方式多元化。

    2025年09期 v.41;No.781 90-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5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观察与思考

  • 智能化时代技术型人才实践结构的内涵与培养路径——基于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分析

    王国兴;王浩南;徐国庆;

    随着产业的智能化升级,各行各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从业者需要具备更扎实的知识基础和更强的专业能力。职业院校需要教授学生技术型人才最核心的能力结构,即实践结构。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应秉持结构主义的教育观来解构技术型人才的实践结构,并通过融入丰富的实践对象知识与实践方法来完善教学过程。在培养路径上,一方面要依托中高本贯通模式,持续拓展学生的实践结构;另一方面则要围绕工作任务表征知识,并依托项目载体传授情境性的技能。

    2025年09期 v.41;No.781 98-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3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类期刊创新发展思考

    刘扬军;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类期刊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职业教育需要不断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进行改革创新。职业教育类期刊也必须正视自身存在的质量参差不齐、选题与内容同质化严重、缺乏创新与实践性、传播与影响力有限等问题,响应新质生产力对职业教育类期刊提出的更加注重学术研究与创新及个性化、促进自身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加强编辑队伍建设、更加注重实践和实用性、更加注重互动和共享等新的发展要求,通过提升自身的传播力与影响力,推动学术研究与创新,促进与新媒体的融合,加强编辑队伍建设,注重实践、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加强互动与共享等途径来寻求新的发展。

    2025年09期 v.41;No.781 104-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4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刊庆征文

  • 加强学校管理与提高教学质量能提升中职升学意愿吗?——基于“三州”地区36959名初三学生及家长的调查

    沈有禄;

    现实中,学生及家长不愿意选择中等职业教育的两个重要原因:一是中职学校管理松散,家长担心孩子学坏了;二是部分地区部分中职学校的实训及师资条件不高而造成的较低的教学质量,学生及家长担心学不到真本领。通过对“三州”地区36 959名初三学生及家长的调查发现:无论是加强学校管理还是提高教学质量,既均能显著提升学生及家长对其孩子的中职升学意愿,又能明显降低其不愿意升学中职的比例。在无政策激励措施干预时,学生及家长对其孩子的中职升学意愿分别为31.9%、37.3%,而只要将中职学校管理水平比现在的管理水平提高20%,就能明显将学生及家长对其孩子的中职升学意愿分别提高到41.7%、41.5%,分别提高了9.8、4.2个百分点;只要改善实训条件,比现有教学质量水平提高20%就能明显将学生及家长对其孩子的中职升学意愿分别提高到44.1%、42.4%,分别提高了12.2、5.1个百分点。可见,中职学校加强学校管理与提高教学质量对提升学生及家长对其孩子的中职升学意愿具有显著的边际激励效应,对学生的激励效应要大于对家长的激励效应。为此,“三州”地区中职学校应狠抓学校管理,抓好学风校风建设,及时改变因学校管理松散给学生及家长造成的不良观感。应加大中央及省级转移支付对“三州”地区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配齐配足基本实训设备,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中职教学质量。

    2025年09期 v.41;No.781 112-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4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比较与借鉴

  • 美国专业硕士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实践路径与启示

    李静;林玥茹;

    专业硕士教育是中国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随着专业硕士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人才培养定位模糊、实践教学实效不足与学生职业准备弱化等问题显现。美国专业硕士教育在其发展历程中逐步确立三大人才培养定位:“理实融合型人才”“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具备职业持续发展能力的终身学习者”,并在支持学生职业发展、响应产业需求与拓展高等教育功能方面积累了实践经验。基于对美国专业硕士教育实践路径的梳理,中国可从三方面着力:强化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导向,推进交叉学科建设系统融入专业硕士教育;健全理实融合育人机制,促成理实元素从结构化拼贴走向深度融合;融入终身学习理念,构建服务多样化学习者的职业发展支持体系。

    2025年09期 v.41;No.781 119-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8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